目前分類:書籤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是否想過,可能因為重鹹的滷肉飯吃慣了,而難辨生魚片的味美
當我們已經被大量追求衝擊大腦的商業影像所洗腦,而抱怨需要細細品味的攝影藝術離群索居時
何不試著恢復大腦的"絕對味覺",讓自己忘記一切"感動的制式公式",重回充滿好奇地影像探索 
 
我認為<更 喜歡攝影>這本小品,適合所有的攝影初學者 
甚至可能更適合攝影老手
菅原一剛透過極富詩意的眼光,看待週遭一切平凡不過的事物
帶給讀者未曾有過的聯想 
 
你知道青色是一天開始的顏色嗎?
如果感受不到當下的氣氛,請開始感受光線的顏色? 
 
不僅於此,作者還在同樣饒富詩意的口吻中...
悄悄帶過了曝光、構圖、白平衡以及器材選購等種種知識
那種感性的陳述方式,會讓人覺得... 
"啊~ 沒錯 為了要拍出我心中那樣的感受,我需要知道這些" 
 
 
 

而不會感到這些是冰冷的技術知識

看完之後,真的會有種衝動想去拍照呢~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的業餘攝影,長期以來被器材文化壟斷,影像語彙亦限於沙龍攝影、商業攝影跟紀實攝影
別說當代國外攝影藝術的發展,連華人攝影藝術家都鮮為人知
連鎖書店的貨架上充斥著 "XX攝影聖經"、"這樣拍好XX攝影"、"XX攝影100招"、"XX相機解析"
器材以及速成的技巧書
缺乏能夠打開視野,或是深度思考影像的書籍
有這種需求的人,通常只能在藝術書店找尋外文的書籍
令人興奮的是,這兩年突然出了許多好書的譯本
這個之後再逐篇為各位介紹
請持續留意我的攝影書籤

在攝影雜誌這塊,除了早期無緣見到的<攝影家><人間>雜誌等等
近年來台灣的攝影雜誌幾乎都是相機說明書+廣告型錄+正妹寫真書
我通常都只好去找B&W或是日本的Photographica特刊來看


之前看到Idea Design意念圖誌的時候相當驚艷,介紹了不少國外厲害的攝影師
總算不是雜誌編輯跟網路大大拍來自爽的東西
可惜的是廣告跟器材書的比重還是過半
加上這本是涵蓋設計議題的綜合影像雜誌,看起來比較不太過癮


後來SNAPPP照玩雜誌出現,秉持著"影像為核心"的熱血態度
可惜初期定位似乎沒有思考清楚,就是把網路上的東西印刷出來,缺乏觀點
讓我覺得非常可惜~
(最新的幾期以及特刊似乎有進步的跡象,拭目以待)


可以想見VOP攝影之聲這本以攝影藝術介紹為主的雜誌出刊的時候,我的驚艷指數根本就破表了!!
這本2011年才創刊的新雜誌,主要的內容是介紹攝影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
透過專訪的形式,探索攝影藝術的創作概念、文化與思潮
沒有相機評測、相機廣告、花瓶一般的正妹
而且跟昂貴的國外攝影雜誌比起來,它的售價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前幾期的介紹影片

VOP Issue1 from Voices of Photography on Vimeo.


VOP Issue 2 from Voices of Photography on Vimeo.


VOP Issue 3 from Voices of Photography on Vimeo.


也可以加入VOP的官方粉絲頁持續追蹤相關資訊
或是到這裡長期訂閱
希望這樣的深度刊物可以長久發展下去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買買氏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412626
裝訂:平裝

許久沒有更新部落格(最近常說這句話... =     =)
但最近看的一本書讓我很想要趕快與大家分享
就是這本"棄業日記"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不諱言是因為碰巧最近萌生了想要休息一陣子的念頭
明明在趕著提案,腦海中卻浮現著繞著台灣拍一圈的念頭 
"拍完一圈後或許可以出本書吧"
當我還只是"想"著這件事時,想不到已經有人以類似,卻更深入的方式實現了
而且還是個同業
因為這個原因,我把這本書帶回家了

不過我想老闆們可以放心,這並不是一本讓員工看了之後滿腦子只想離職的書
而是一本超級熱血,親自體驗台灣草根生活的愛台灣紀錄
記得沒多久前,才有一本書讓我印象深刻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一位叫做芭芭拉的女作家,為了體驗美國底層的生活,去應徵了清潔工
想不到台灣也有這麼帶種的角色 

在廣告公司擔任資深文案的作者買賣氏-150公分高不會說台語的小女生
因為一盒總監送的土鳳梨上的文案,帶著對有機農業以及生態的熱愛,踏上了追尋土鳳梨之路
跟著許多很酷又很固執的農夫們,默默地用有機栽植的方法改善環境生態
或是到原住民部落協助發展閱讀空間
過程中遇到的這些直率又有趣的人們,在買賣氏的筆下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有些甚至為了堅持理想過著年薪不到3萬的艱苦生活
好讓人們可以吃到純淨無毒的白蝦、更營養的白米、更不干擾生態的水蓮
那種"傻勁"不時教人熱血沸騰,不時又紅了眼眶 

不上班的一年
買賣氏賺到了轟轟烈烈的旅行、自以為不會的能力、在辦公室交不到的朋友
每日重複工作loop而沉睡的五感彷彿都復甦了起來 
就像蛙大所寫的序:這才是人過的生活啊!

無論你是正想離職休息的上班族
還是計畫要去國外打工遊學的朋友
或是自以為很愛這片土地的激進分子
相信這本書都能夠觸動你的某個部分~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買賣氏的勇氣與毅力
但起碼我們能透過這本書,認識另一種生活
就發生在我們周遭的生活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介紹了構圖超複雜的攝影集,鬼海弘雄的東京夢譚
本篇要介紹的則是元素同樣複雜,不過結構完全迥異的攝影集Chaos

攝影家Josef Koudelka(寇德卡)是出身捷克的攝影師,原本的職業是航空工程,30歲才開始攝影
1968年寇德卡以拍攝德軍坦克開進布拉格的作品『布拉格之春』,受推薦成為瑪格南通訊圖片社的成員
因此許多早期喜愛上寇德卡作品的朋友,大多是著迷於他的報導攝影或是人物
比方說他最知名的作品GYPSIES,拍攝在各國流浪的吉普賽人
不過雖然我也對那本相當難見的攝影集感到興趣,
但不諱言,我個人其實不特別喜歡報導攝影這種『入世』的作品
可能是因為電影看多了、媒體多元了,許多『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對我來說已經被消耗殆盡
我反而希望見到攝影者本身的意念多一些
(即便相較於其他報導攝影,寇德卡的報導攝影已摻雜相當多個人情感)
所以今天介紹的Chaos是寇德卡拍攝的地景作品



Chaos是寇德卡以Linhof全景相機在法國北部拍攝的作品
少了人物拍攝的不確定性,寇德卡的構圖實力在這本攝影集中完全展現
整本攝影集中的作品一如書名Chaos,元素多到一個爆炸,縱橫交錯
可是看完之後絕對會對畫面中元素的精細配置嘖嘖稱奇




這本Chaos對照著鬼海弘雄的東京夢譚來看...
雖然兩本攝影集的結構都一樣複雜,然而兩位攝影師處理複雜結構的手法完全不同
鬼海弘雄的複雜乍看之下根本就是『亂』,但細看之後又會從中發現特殊的律動感
而寇德卡的Chaos畫面雖複雜,卻可以發現很明顯的主要幾何結構
以至於觀看時立即就會震攝於那精準的配置能力
我記得在書局翻這本攝影集時一邊翻一邊忍不住罵髒話:X! 怎麼有辦法拍到這樣!!
這樣的差異,我覺得也使得寇德卡的地景感覺上更為抽象及疏離









如此錯綜複雜的結構,卻被一一放置到最佳的位置
寇德卡的Chaos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靜定
複雜,但靜定
或許這是經過相當長的歲月與極豐富的歷練後沉澱下來的智慧吧
有如老兵過往的故事一般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忘記是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拍攝複雜結構的照片
現在甚至很難想像....
當初自己是怎樣拍出像是『水痕做了一個旅行的夢』那樣的作品
複雜的影像思緒好像是從柯錫杰的照片開始,一直到看到李旭彬的作品達到巔峰
慢慢覺得結構過於極簡單純的作品,很難抒發自己心中雜亂的思緒
看著那些縱橫交錯的結構以及隱匿的情感,彷彿可以看很久,一直看下去
感受內心深處有個淺淺的波動,愈是想要釐清它,就愈隱藏
只能任憑它撩撥著你

我認識的攝影師其實很少,大部分不外乎攝影史上為人稱道的那幾位
偶然之下聽到嘟嘟談到鬼海弘雄這個人
不過當時談及的是他拍攝人物最有名的那本Persona
那本攝影集不好找,但我無意間翻到了這本『東京夢譚』



翻沒幾頁我就開始頭皮發麻
這完全就是我的菜阿~
交纏但結構安排亂中有序,將東京描繪成一巨大的有機體
偏暖的階調卻隱含著難以言喻的疏離
描寫方式又不像森山大道那樣狂放與赤裸
相反地呈現了一種秩序與混亂並存的矛盾感







台灣攝影圈很流行的一句話叫做『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然而我覺得『加法』的攝影雖然透明度較低,卻更加耐人尋味
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我來說攝影的『空』已經被杉本博司玩到極致
有興趣可以看看我拍的東京
或許就能明瞭我為何會喜歡這本攝影集吧  XD


改天再來介紹後來入手的Josef Koudelka的Chaos
他的幾何構圖就非常強烈而規律,跟鬼海弘雄有完全不同的震撼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最近由於工作的關係,
拍照(正確來說是指創作)的機會相當少
自然也沒什麼時間來更新部落格
對於那些稀少但穩定來訪的朋友們,就讓我以死謝罪吧(誤)

我手上這本是最近入手的攝影集
是一位日本攝影師伊島薰的作品
1994年時他創立了Zyappu時尚雜誌
1994-1999年期間,他在雜誌上開設了一個"連續女優殺人事件"的專欄
是的
他拍攝的題材是這些知名女星穿著名牌服飾死翹翹的樣子
專欄內文也是以報導藝人死亡的形式
結果造成一股日本女星爭相讓伊島薰賜死的寫真風潮
這些藝人包含:
小泉今日子、坂井真紀、高橋惠子、山口智子、篠原涼子、真行寺君枝、松雪泰子、富田靖子、稻森泉、鈴木保奈美、鶴田真由、佐籐藍子等人



伊島薰拍攝的死亡一點都不悲慘
相反地大部分都相當華麗
不但這些知名"受害者"身上都穿著名牌服飾,比如Gucci或是Vivienne Westwood
整個畫面的配色通常也都明亮繽紛



雖然說這些照片一開始的主題是"連續女優殺人事件"
然而我感受到的並不是"他殺",反到帶了些"自然死亡"的安祥
因為這些人物的眼神幾乎都沒有什麼驚恐(可能女優們有形象考量..)
比較像是死前終於繁華落盡,彷彿看透了自己觥籌交錯的一生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
或者是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一點一滴流逝的那個moment
無言地默念著心中永遠無法對他人說出的話
亦或者是,到了這個時候終於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不過這些作品畢竟是作為時尚攝影的內容
這些佳人們到底如何死去也就不再探究了
死得好看死得有時尚感恐怕是攝影師比較大的考量

無論如何
這個題材仍然是相當有趣
而作為時尚商業攝影的題材就更加有趣了
再加上伊島薰處理人與環境..空間的精采方式
看到這本攝影集時我還是忍不住敗了下去



可惜伊島薰在聲勢最高的時候
Zyappu雜誌被迫停刊
一直到這本再版的攝影集上市
我們才有機會輕易地入手如此精采的作品

看了這本攝影集之後,
雖然我可能不太會從他處理死亡議題的方式來看這部作品
畢竟要是作為觀念攝影,我覺得還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但是從商業攝影的角度來看...
時尚攝影可也不只是找model來擺擺千篇一律的pose而已啊~ 

我常覺得...沒有出色攝影藝術的國家,不可能有傑出的商業攝影
攝影藝術引領的是一種極端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在那種環境下,商業攝影才能接受更多可能吧~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相機科技的日新月異
已經使得攝影的進入門檻降到前所未有的低
幾乎可以說連猴子都會拍照
再加上最近Sony搞出了Party shot這種東西
每一個攝影人真的都得捫心自問...
到底是你在拍照?  還是相機在拍照?

目前台灣的業餘攝影論述,不是受到器材商主導
就是美少女人像的論述主導
這種淺碟化與速食資源充斥的大環境實在很侷限
硬體的發展應該使攝影者更不需要花時間掌握器材..
有更多的時間去深入影像內涵
結果卻相反,眾多攝影者反而更陷入器材的規格迷思
更將影像內涵的討論推向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境界
要不就是將之推給個人主觀,視所有理論與嚴謹的論述為硬掰瞎扯

一直以來我都期待著市場上出現一本入門的,談攝影觀念的書籍
讓攝影學習者在學習的開端,就有技巧之外的相關知識來源
能夠在起跑點就將眼界打開
不至於走了數十年還沒發現處在死胡同裡
早期的理想選擇應該就是秦愷的<攝影創作手冊>
裡面談到基本的色彩學等知識,以及創作時的規劃方式
但我個人認為他談的方式過於標準化
仍然缺乏啟發性的作用

後來有一本<拍照前先學會看>出現
當時我心中大喜
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是我總在論壇倡導的觀念
結果翻了以後發現,內容實在辜負了書名...
太過著重在枝微末節上,忽略了表象背後的問題
不過因為這本書對於新手非常友善
我還是到處推薦給網友

直到前陣子又冒出了一本書<拍照前先學會想>
老實說我對於這種了無新意的書名實在倒彈
再三考慮之後,本著僅存的期待...
加上作者作品曾刊登於B&W雜誌
還是翻了兩下~

結果這本書終於沒讓我失望
作者本身擅長靜物與地景的拍攝..風景也很擅長
這類型的題材在台灣的入門攝影書中根本不可能見到
其作品的多元性..複雜結構的掌握能力  還有為影像賦予深意的能力
都遠遠超過<拍照前先學會看>的作者
當然更不要提那些"聖經系列"的入門書籍 (好吧~ 數位攝影聖經例外)

除此之外~
作者在書中談論了許多入門書籍不曾談論的話題
包括怎麼樣欣賞照片.. 怎麼樣面對影像的瑕疵...
怎樣訓練結構掌握能力..怎樣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靈感與畫面...
我們是否該忠於影像的原貌...還有在學習攝影的各個階段該做些什麼...
大部分時候,他不會用那種很速食的step by step方式去談枝微末節的東西
而是嘗試將問題拉到更高的層次,以留下更多的解答可能
這點是我最欣賞的部分

即便書中所談的一些部分我不是相當認同
不過光是作者展現出來的..對於攝影史的認識..創作視野的寬廣..
抽象觀念的系統化能力等等
這本書就值得成為我最近推薦的最佳入門書了

希望大家的攝影路都能走得更廣~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照常常是一個搬不上檯面的名詞
在台灣,要是說我想要學攝影
很多人會七嘴八舌地跟你說怎麼拍大景..怎麼拍美女..怎麼拍飛羽..怎麼街拍
如果有個網友拿了神兵利器卻拍得毫無感覺
大家會說他拍得根本是"生活照"
我想箇中原因不外乎是..因為生活照沒有太多技巧發揮的空間
不太會用到搖黑卡..長曝..補眼神光..
也沒有太多火力展示的空間
只有一些很私密的記憶

即便如此,拍生活照的人少嗎?
不見得~  否則怎麼每位當爸的都有一台單眼?
只是器材論壇都會告訴你,這種東西稱不上"作品"
就算是作品,也得排在風景跟人像之後,像次等公民一樣

我常說.. 所謂的人像跟人文攝影..最重要的就是要接近被攝者,理解被攝者
眾所周知~
然而無論你怎麼深入一個陌生人,怎能比得上你對親朋好友的理解?
如果連拍攝親朋好友都拍不出情感,所謂的人文照片也不過是固定形式的複製
街拍跟偷拍也拍不出什麼分別~


前言又長了~  XD
在日本有許許多多知名的...以拍攝"自己"生活週遭題材為主的攝影師
包括梅佳代 (2007年木村伊兵衛賞)
川內倫子 (2002年木村伊兵衛賞)
荒木經維雖然有著一些聳動的元素包裝著,說到底那也就是他的生活
還有今天要介紹的..以日記式攝影著名的..森 友治



森 友治的作品我之前就常常在網路上瀏覽他的網站
不過可能因為有點零碎,雖然感覺不錯~ 但並不驚豔
前陣子我在書店看到這兩本"谷川家庭日記"的攝影集
翻了一下... 卻欲罷不能~ 當下就帶回家了  XD

我覺得森 友治與被攝者的心理距離,和梅佳代有所不同
不過因為我還沒仔細研究過梅佳代,這點我先存疑
森 友治的日記攝影相當適合作為一般人生活照的範本
充滿了溫暖與幸福的感覺~  帶著豐富的幽默感
即便他描寫的情感是那些悉鬆平常,每天上演的情節
但他運用了非常多"吸引視覺"的手法
並且看得出來他對採光所下的工夫
因此其作品具備了強烈的感染力~

相較之下,我認為梅佳代的情感是更內斂的,透明度較低的
或許對於"視覺上"吃重鹹的人來說較難以體會



我想看完這本攝影集的人.. 多少會反問自己攝影是為了什麼~?
其實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動就是能這麼容易地被累積起來
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在夜深人靜時撩撥你的思緒
但是真的說簡單嗎?
一個只有技術而沒有豐富生活的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拍得出來~

















看完之後~  是不是迫不及待地要拿相機去拍你的家人呢?
生活照不但能"成為作品"...
而且還能是"了不起的作品"


森友治作品網站:

http://www.dacafe.org/

http://dacafe.petit.cc/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在論壇討論到台灣的攝影現狀時, 有個有趣的現象...
認為台灣的攝影發展相當遲緩且落後於鄰近的亞洲國家者不在少數
然而緊接著的應變之道卻是"別看台灣論壇, 多看flickr的國外作品"
老實說flickr explore看久了, 還是有很明顯的模式
有點像是"國外的沙龍攝影"....
比如說口味太重的HDR以及HPF效果

而其實無論台灣的攝影發展環境如何...
仍然有許多攝影創作者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可惜的是這些人很多並沒有在國內出版攝影集
以致於在國內攝影社群的知名度...
恐怕還不及那特定幾位"資深網友"--黑麵..小徐..郭大爛..紅刺蝟..etc
大部分人對台灣攝影圈"檯面上"的人物認識...
說不定都還停在郎靜山那個時代
現在可能會稍微推進到柯錫杰 XD
這也不能怪我們...
畢竟台灣在這方面的著作似乎真的很少

我最早收的一本書是"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
衝著書中出現我大學的攝影老師謝明順老師, 就買了
(老師對不起我大學攝影好混 XD)
這本書介紹了包括張照堂..柯錫杰..謝明順..郭英聲..鄭森池..莊靈等攝影師
不過這本書收錄的所謂"現代意識攝影".. 蠻多都是靠疊片或重複曝光來達成
到不是說後製怎麼樣的問題...
然而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個人認為那些疊圖實在疊得有點"缺乏想像力"...
(比照起JerryUelsmann來說)
算是早期的實驗性攝影吧~
我反而比較喜歡書中沒有疊圖的那些作品

儘管本篇介紹的"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一書還比"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早一年出版
不過姚瑞中著的這本書似乎碰觸到的作品更加前衛
前衛到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地一次翻開時懷疑這些是攝影嗎?
一直到我對攝影的眼界打開之後...
我才慢慢明瞭書中的這些創作者都是相當不簡單的
裡面包括瑪格南第一位台灣攝影師張乾琦
我相當喜歡的陳界仁..吳天章..
還有頗為知名的陳敬寶..黃建亮..張美陵..游本寬..袁廣鳴..洪東祿..陳擎耀.. blabla
即便個人認為姚瑞中的文字介紹有時候寫得太玄
還是可以看看台灣近代的攝影創作者走出了哪些新方向
台灣的攝影環境或許並不是太健全...
依然有許多傑出的本土創作者值得我們關注~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忙著找工作..好像蠻久沒有更新文章了...
相機拿起的時間也減少許多

前兩週在某藝術書店翻到這本攝影集Dogs on Rocks
一開始只是隨意拿起來翻翻 沒有注意到作者是誰
這本攝影集顧名思義 主角是狗
(不過森山大道的徬徨之犬就不能如法炮製了 :P)
我覺得"狗"這個題材.. 拍攝的人大概只比拍小baby的人少一點
但William Wegman的拍法非常特別
他雖然是拍狗 卻讓觀者覺得在看人
來瞧瞧他過去一些知名作品就知道了


啥米~!! 原來攝影評論學的封面就是他的作品














待我在google上輸入William Wegman的大名之後..
我才發現原來我看過那麼多狗的名作其實都出自於他
William Wegman的拍攝對象經常是他的愛犬-這種稱為威瑪(weimaraner)的狗
他會為狗狗穿上人的衣服..穿上溜冰鞋..戴上假髮與帽子...
讓狗狗擺出一些類似人像攝影常見的姿勢
再加上類似肖像攝影的佈光手法去拍攝
看起來非常戲謔..非常kuso...隨便你怎麼說..總之是非常有趣

不過老實說我覺得他過去的作品有時候會戲謔得太明白
雖然有趣..卻感覺戲謔的部分太過搶眼...
畢竟如果一個藝術作品只能跟星爺一樣博君一笑..
很容易就會被觀者放置在同樣的層次

再看看Dogs on Rocks這本作品...
















他拍攝狗兒的呈現方式非常優美..太優美了
優美到稍稍隱藏了他的"梗"
威瑪狗的毛色與岩石搭配得相當好
但是看久了之後慢慢才發現...
那種毛色也與裸體的人類膚色有些神似
偏偏..William Wegman又是讓他的狗狗擺出了時尚裸體的常見pose..
使用時尚裸體攝影常見的構圖方式來安排畫面
猛然產生一種錯覺..彷彿躺在岩石上的其實是一位拉丁裔或非裔美人的辣妹
輕輕地點出了其創作的趣味所在 值得玩味
因此我個人其實比較喜歡這本攝影集..
即便沒有穿著直排輪的作品好笑~
不過感覺上確實多了份咀嚼的空間~


對William Wegman有興趣的人...
可以參考蔡康永的介紹
以及WilliamWegman的個人網站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相信有在接觸攝影藝術的朋友...
大概都會被最近台灣風行的所謂"日系風"攝影搞得一頭霧水
日本攝影新銳中除了"低色調高能量"的川內倫子
同時也有以鮮豔色彩聞名的蜷川實花
更不用提拍攝黑白照片的杉本博司等眾多國際知名攝影師
到底什麼是"日系風"勒..? 著實令人莞爾~

不過談到日本攝影名家之時..有位老兄恐怕是許多人排斥去談..卻又不得不談的..
那就是本篇要介紹的荒木經惟~
目前日本攝影藝術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然而這位以圓形墨鏡..禿頭..啤酒肚為招牌形象..宛如路上尋常色老頭的阿伯...
其最著名的作品..是那些宛如情色寫真集的女體照片
大量地捕捉了性行為..性徵..性器官..性虐待的綑縛女體等等
曾經說過:"藝術是一個純粹的東西,是一道清流...
在這條清清的河流裡游泳,游著游著放大便...我就想做這樣的事呀!!"
我買了PhotoGraphica的杉本博司特輯後沒多久..
也入手了荒木經惟特輯 跟A書真是相去不遠.. = ="



不了解荒木經惟的人..通常都會將他的成功歸因於話題性..知名度..等等創作外的原因
"因為他是荒木經惟.. 所以他拍的東西才會是藝術.. 否則便是垃圾"
"因為他拍了一般人不敢放上檯面的照片.. 所以那些是藝術.."
我想這就跟不了解杜向和Andy Warhol的情況差不多..恐怕也是當代藝術作品常有的窘境
類似的論調無法解釋..荒木經惟怎麼成為大師的? 每位大師可都有菜鳥的時期呢
或者無法解釋.. 如果豁出去用激進的題材就能成為大師.. 為什麼日本還是只有一位荒木經惟?
更無法解釋..這些被認為激進的題材國外藝壇早已司空見慣時..要怎麼作用?

印象中..PTT電影版曾經有板友問過..為什麼藝術電影都喜歡拍攝那麼多同性戀題材?
另一位板友的回答讓人玩味..他說:有比異性戀題材多嗎?
當我們在問類似的問題時....
我們確切地是在問:為什麼有那麼多"挑戰我們既有認知"的同性戀題材?
或許若學習將道德當成一種"文化議題"而不是普世價值...
我們就能夠對藝術創作跨越道德價值的作法感到可以理解
該感到疑惑的或許不是"為什麼他們要創作這種激進的作品?"
而是"為什麼我們對藝術家意圖挑戰的價值竟毫無理由地深信不已?"
當然前提是那些作品並不只是譁眾取寵的東西....但這對一般人並不容易分辨
所以信一半大概是比較中庸的作法 XD

不過我認為要理解一位藝術創作者的作品.. 最好是將他所有作品的脈絡攤開來看
儘管荒木經惟最著名的作品是裸露的女體..
很容易被忽略的是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作品
比如說他大量地拍攝日本人的臉孔..全家福..電車上的乘客..上班族
他拍攝與妻子陽子蜜月旅行中的性愛過程.. 還印刷出來讓陽子帶去公司分送同事
陽子去世後..他拍攝了亡妻遺體和移靈過程..出版了"感傷之旅.冬之旅"
還有拍攝了一整輯的天空..投射了他的悲傷與思念..
他拍攝過世的父親與母親的屍體
他拍攝小朋友與靜物 拍陽子養的貓奇洛
正如他在這本"寫真的話"當中以及各大媒體上所聲稱的...
他拍攝的是他的"人生"(他本人稱之為"私攝影")
恰巧地"愛慾"與"死亡"在他的人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一般人又何嘗不是呢?

"寫真的話"對於想要從中理解"如何成為攝影大師"或是"如何拍出好照片"的朋友應該不太適合
這本書裡面並沒有什麼技術性的知識
有的只是荒木經惟的攝影觀
事實上..我認為到了荒木經惟的這種境界.. 使其特出的正是他所抱持的攝影觀
這是為什麼他拍攝性愛的照片能登上國際各大有名的展覽館(儘管偶而會被逮捕)
男人們藏在抽屜裡的那些書卻只能乖乖地待在抽屜
因為荒木經惟不單純是個願意公開自己肉慾的創作者...
只是將愛慾單純地視作人生的一部份
他不會用商業攝影的手法將女體或性徵拍得嬌豔欲滴
通常在其攝影集中所見的大部分是過硬的佈光以及模糊晃動的照片
荒木經惟捕捉的並不是欲望的投射物 而恐怕是藉由投射物反應慾望的本身

在PTT Photocritic板上..討論到了荒木經惟時..
我說..荒木經惟應該沒有辦法模仿..那是天性
有板友回說..每個男人都有潛質..只是敢與不敢~
看完這本書我還是認為....
ㄧ個靠照片意淫的人就算卯起來將色情照片放大輸出拿去TIVAC展覽..
依然不會成為荒木經惟~
動人的依然是欲望的投射物(性感女體)而不是創作者的欲望本身
意即創作者的獨特性被偋之門外~
沒有辦法從那樣的高度看待愛慾的人...
再怎麼"敢" 我想色情都還是色情~

這就是Playboy跟荒木經惟的最大差異~



以下節錄書中的一些句子:

--所謂的「攝影」,就是不拍以後不想再看見的東西,以及自己討厭的或是對方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構圖。

--所謂攝影,就是拍攝最喜愛、最親密的東西,拍攝近在眼前、就在身邊的東西,就是拍人。

--攝影時的感情、感性,才是分出高下的關鍵。

--所謂記實,是透過不斷地凝視人類,進而發現其本質。所謂的記實攝影,就是捕捉人類的本質。
所謂的記實攝影就是持續的凝視,然後發現、感動。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作者 / 黛安.艾克曼
譯者 / 莊安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出版
日期 / 2007/05/28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進到觀光體系服役之後..
我曾經買一本從社會學角度的觀點探討觀光的書來看
書林出版的"觀光客的凝視"
依稀記得當中提到現代傳播媒體塑造的「擬像」(simulacre)..
也就是電視節目上..風景明信片等等現實環境的複製品...
主導了觀光客對於觀光景點的凝視角度
觀光客到了當地.. 順著旅遊書籍或電視節目的介紹去了解那個地方...
然後拿出相機在常出現於媒體上的著名地點拍攝模仿明信片的照片
沒有出現在媒體上的地方..人..事物.. 彷彿不存在似的
擬像一如布希亞所言: 「遮蓋了壯麗的真實,並異質它的本體」

慢慢我發現其實現代人在各方面都遭遇類似的情況...
米勒的繪畫來台展出時.. 我跟著鄉民跑去湊熱鬧
發現那些畫一如我在書上..電視上..網路上所看到的...
是多了肌理的立體感..不過人山人海的情況下..並沒有給我更豐富的什麼感覺
突然覺得有點悲哀...
現代人雖然比以前更懂得消費感官享受..也比以前有更多感官享受的選擇...
諷刺的是這些媒體製造的擬像卻正在麻痺我們的感官..定型化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李旭彬(bang504)曾經在PTT的照片批評版發過一篇文章--
[心得] 以創作主導的攝影教育
以下節錄一小段我蠻認同的話:
我們的教育體系太過於大腦先行,
對於感官跟知覺又過於壓抑.
常常造成大部分剛起步的創作者一味的執著於意義與符號的操作.
過度理性的藝術作品, 在台灣的藝術環境下不斷的上演著政治正確的戲碼.
我們藝術學院的學生著迷的是用手還是用感官還是用腦?
這個問題, 當過老師的都應該有深刻的感觸...

慢慢我開始更細膩地審視我的感官知覺
有時候我會嘗試跳脫出習慣來重新看待感受
可是我仍然希望能夠更加了解自我的感官

後來我在書店看到了黛安.艾克曼寫的這本"感官之旅: 感知的詩學"
這本書雖然掛了"詩學"這樣的名詞...
不過我覺得科普的比例蠻重的
作者從六種感官個別探討: 嗅覺,觸覺,味覺,聽覺,視覺,共感覺(Synesthesia)
他有時談該種感官的知覺原理...有時談特殊的感官經驗...
有時談感官經驗在文學..音樂與其他藝術創作中有怎樣的獨特呈現
我覺得最特別的是他提到了喪失特定感官是什麼樣的情況

拿破崙曾告訴約瑟芬,在他們見面前兩週不要沐浴,好讓他盡情享受她天然的氣味...
當我們憂鬱、沮喪,或是任何需要撫慰的時刻,我們就想食用巧克力
英國浪漫詩人如此歌頌,聽得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聽不到的更美...
人類靈魂在這世界上所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就是看
但看的行為甚至可以不需要用到眼睛,如果我們有意,也可以見到想像中的事物

有些東西我們太習慣其存在時..反而會忽略它..任其沉睡
這本書給讀者一個機會.. 重新檢視自己的感官...
重新發現自己週遭的世界~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U2新專輯「消失的地平線」(No Line on the Horizon)的封面..
因為被指與美國歌手TaylorDeupree三年前舊作封面一模一樣而鬧得沸沸揚揚
這起事件應該會讓更多人認識封面照片背後的創作者-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

第一次聽到杉本博司是在也趣藝廊開幕時
邱奕堅老師舉辦了"日本實文件寫真"的講座
那時我對於日本攝影家的認識..僅止於荒木經維..森山大道與川內倫子
聽邱老師介紹了不少日本攝影家與有趣的作品..收穫甚豐
當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杉本博司
印象中是最早在美國竄紅的日本攝影師之一
他作品中深沉的禪意讓我頭皮發麻..狂起雞皮疙瘩
講座結束後我立刻開始搜尋他的攝影集

然而杉本博司這位仁兄據說非常善於利用"限量發行"
其攝影集不但價格居高不下..而且還不容易找
聽聞某些稀有的攝影集二手價格甚至可以漲到定價的10倍
後來我入手了森山大道的文集遠野物語
圖多字少印刷佳價格又便宜
才想到會不會杉本博司也有類似的書籍
從Amazon上找到一本文集
收到以後才領悟到...原來不是所有文集都是圖多字少啊... 囧
其實這本文集仍然收錄了大部分杉本博司的作品...
只不過圖片的尺寸大部分相當之小
再加上看不懂日文..這本文集很快被我束之高閣~

前陣子剛好晃到映像咖啡顯影介紹到杉本博司
說PhotoGraphica這本攝影雜誌為其出了一本特刊...
我趕緊四處搜尋~
這本雜誌的印刷相當不錯..價格也很合理
除了杉本博司之外..過去還有包括荒木經維與蜷川實花等名家的特輯
非常值得持續追蹤~

回到正題..邱奕堅老師在講座中介紹的其中一個作品..
就是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
即PhotoGraphica這本特刊封面所屬的系列






杉本博司使用大型相機...在烏漆媽黑的劇院裡...
從電影開播曝光到電影結束...
螢幕因為長時間曝光而整個變成白色的
整個劇院的空間則藉著螢幕的光線雕刻出細節
充滿了空靈與神祕的氛圍
並且他用一張照片捕捉了電影無數個畫面
這正是杉本博司作品中一直以來關注的"時間性"
而一場視覺豐富的電影曝光到最後呈現的卻是"一片全白"的空無
虛虛實實的激盪饒富哲思
此種內涵與整個系列的空靈形式相得益彰..讓人過目難忘

除此之外杉本博司最著名的另一作品...
莫過於此次引發U2抄襲風波的"海景(Seascapes)"系列



他走遍了世界各地..拍攝各地的海景...
畫面中只有海天一線..以表達水與大氣的共存
這兩者是杉本博司心中..在時間流中變化最少的東西
此系列極簡的構圖將1970年代中期美國流行的極限藝術(Minimal art)結合了東方的禪宗
彷彿永遠探不到底的作品...
無論怎麼觀看都感覺還有一些秘密躲在暗處一般

此外杉本博司所拍攝的蠟像館系列與博物館系列
利用打光的方式..讓這些死物彷彿有了生命
呈現了一種"擬像的擬像"
讓人重新思索關於"真實"的問題








PhotoGraphica收錄了杉本博司大部分的知名作品
不過礙於網路資料取得的問題...
本篇文章引用的不盡然與雜誌相同
(有些是不同系列..有些是同系列不同張)
以下收錄了一些杉本博司的作品...
不難看出杉本博司不斷地產出有別於他自己過去的風格創新
創作能量著實驚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看看這本PhotoGraphica的特輯~

























延伸閱讀:
杉本博司官方網站
東方禪風: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 邱奕堅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之前在"書籤"分類中介紹的攝影集..大多是國外的攝影名家
感覺上我對台灣本土的攝影藝術了解似乎更加匱乏
手上雖然有一本姚瑞中寫的"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
不過裡面幾位的作品似乎都不容易見到攝影集出現於連鎖書店
連鎖書店常見的台灣攝影師作品..不外乎都是那些紀實攝影的大老
我在書店翻完了沈昭良號稱印刷極其講究的"玉蘭"
沈的技巧對我來說無懈可擊..題材也算特別
但是我還是認為他在描寫玉蘭花產業所使用的語言過於簡化
看完以後只是感覺到..嗯~不出所料~毫無意外~
沒有真正豐富了什麼啟發了什麼~
在形式上的表現則維持了傳統紀實攝影一貫的視覺表達特性
很穩 很細膩 完成度很高 張力也不錯 但是好無趣~
在書局翻完就沒有動力買了
這類型暢銷的紀實攝影集給我的印象大概都差不多如此
是還沒有認真去找陳界仁是否有出攝影集
有的話我還蠻想收的
李小鏡的作品雖然沒見過攝影集 不過設計雜誌上還蠻容易見到的
其他的新銳攝影師..不知道是不是還沒有足夠的作品累積去發行攝影集

題外話說了太多
很久之前我就聽聞港台兩地有幾位頗具實力的劇照攝影師
一直沒有機會見到作品(我實在不想買偶像劇那種賣臉的攝影書..)
當然我得承認自己並不是很努力尋找 XD
在誠品瞄到這本攝影書的封面就被吸引了..相當地有個性
當時鍾孟宏導演的這部電影"停車"還沒有上檔
不過我蠻相信自己對影像的直覺
翻了幾頁就帶回家了~

這本"停車"攝影書的劇照師是劉振祥
個人對他了解不多
據書中的序所言..他以前拍過街頭運動
後來改拍表演藝術..商業廣告
導演鍾孟宏對他的描述倒是挺貼切的...
"總能把別人的表演變成他獨立的表演"

這本劇照攝影書..有著傳統紀實攝影的骨
雖然是電影側寫..街頭的味道卻是如此逼真
透過他的影像氛圍..隱藏在社會表層底下的腐朽如斯濃烈
但是表達的形式上似乎更加地活潑自由
大概是他這些年來拍攝的不同題材累積起的獨特視角
很多時候甚至一反紀實攝影追求寫實的模式
呈現出一種略帶超現實的黑色幽默
即便沒看過電影..整本攝影集的鋪陳仍讓觀者感到相當完整
(不見得同電影的內涵)
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某幾張特定照片的氛圍略顯不一致
然而大致上整本作品的個性依然強烈
看得出來拍攝者的創作能量相當驚人

身為劇照攝影集...
"滿嘴魚刺"的背後沒有複雜的脈絡
恐怕也揭露不了什麼社會問題(r u kidding me? 它可是電影)
就一本詭譎充滿黑色幽默的小品來看...
個人認為還是蠻值得一看的
對劉振祥有興趣的人..可以前往他的部落格看看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會知道這本攝影集..是因為在綠光的部落格上..
看到他在介紹自己最近設計的書籍~ 看起來質感很不錯

我沒看過塔可夫斯基的電影
不知道他受推崇的原因
看到封面的照片時感到相當有趣
其拍立得作品沒有時下流行的LOMO或拍立得影像那種玩樂的興味
取而代之的是充滿詩意的靜物..風景..與家人
非常非常地靜謐
讓人不免覺得那樣的題材或許該是用中大片幅相機所拍攝的
塔導卻選擇用拍立得來記錄
時光變換的捕捉與低複製性的攝影媒材...
用一個轉瞬去頌讚時間之流的綿長
在那書頁中小小的影像框之中..
彷彿看著時間的縮影模型

電影大師柏格曼曾說:
「竟然有人將我長久以來不知如何表達的種種都展現出來。
我認為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他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這本攝影集時而滿溢著光影的遊戲..
迷濛的逆光..或是拉著斜長影子的側光
使尋常的生活片段增添了溫度以及溫柔的撫觸
時而讓濃霧佔據畫面的大塊
使風景虛虛實實地在心中變換
他拍攝家人的照片懷著內斂的思念
似是淡淡的鄉愁

他的照片讓我想起Diane Arbus說過的一句話:
"A photograph is a secret about a secret.
The more it tells you the less you know.”

塔可夫斯基的這本攝影集..幾乎沒有運用任何明顯象徵
乍看之下似乎什麼都沒說...
然而細細品味之後..
似乎有些莫可名狀的思緒殘留在腦海裡~

如果真要挑毛病的話...
建議觀賞時先不要看書中的文~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 / 泰瑞.貝瑞德
主編 / 邱奕堅
譯者 / 陳敬寶
出版社 / 影像視覺藝術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8/05/01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看完一張照片..或是一個完整的系列作之後..你會說什麼?
"推~!!"
"精美好圖, 感謝分享~"
"有待加強~"
"不怎麼樣~"
論壇上常常充斥這種接近罐頭訊息的留言
留下這種回應..除了給予創作者敦促或是鼓勵之外..
能夠帶給觀賞者與創作者彼此什麼樣的啟發?
即便是少數以評圖為主的討論區出現..
其中大多數的評論不但是"高手對新手"進行
評論的內容更是以技術純熟度作為主要評論基準
難以從形式表達成熟度和影像內涵的脈絡完整度切入
作品的表達形式沒有內涵為根..僅以討論區主流價值做出"優劣"判斷
最終導向了一種以技術模仿為起點..亦以技術模仿為終點的貧脊學習環境
之前有感於此..撰寫了一篇"「請狠毒評圖」,批完以後還剩什麼?"
希望能點破一些影像評論的偏見

後來發現我在該篇文章中..自映像咖啡顯影引用內容的英文書籍..
在台灣出現了中譯版本
即是這本"攝影評論學"
PTT的photocritic版還為此開了讀書會
於是我也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來看

有網友曾經跟我說..你想當一個出色的藝評..還是攝影創作者
只能選一個~ 我不以為然
對他人或自己的作品進行評論 不代表就是放棄創作走向藝評
影像評論的目的不全然是為了指導對方
當然更不是為了墊高自己的發言地位
評論的目的是為了穿透表層真正進入到作品裡面
藉由論述時的辯證和激盪 豐富自己與他人觀看作品的視角
觀看作品以及凝視世界 某種層面來說是有共通之處
那麼假若我們能夠更加深入而多元地觀看作品
是不是凝視世界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

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在觀看影像時..激盪思維和分析的工具
所以基本上..
可以當這本書是一本集美學..攝影史..攝影集..攝影理論..甚至粗淺攝影哲學於一身的大補帖
書本的開頭..作者先提到了眾多藝評對於"評論"的定義與功能性做出的陳述
接著其後的幾個章節..作者逐一介紹了如何從鉅細靡遺地"描述"開始欣賞一個作品
詮釋我們看到的表象..其背後的意涵為何
開展作品的內在與外在脈絡
然後作出已展現準則的評斷(因為準則不會只有一種)

承接以上內容的章節..則談到了幾種攝影相關理論
還有這些理論具有的功能性
就像我常常說的..攝影理論的功能在於豐富並深入欲探討的對象
是為了追求不侷限於無根的形式創新所能獲得的最方便工具
看完這個章節之後..相信許多人能稍微體會到...
"攝影理論無法幫你拍出好照片"
這句話是個沒錯但也不對的口號
比較接近張飛打岳飛的無厘頭言論
因為通常會運用攝影理論在作品中的人 不會是為了帶給觀眾美好的觀賞經驗
他們追求的是大肆翻攪觀賞者的思緒 而不是獲得他們的肯定(好作品)
但如果其表達成熟度與完整度有一定的水準 或許依然能獲得好作品的讚賞
(當然拿不是理論的東西當理論嘴砲的人例外)

書本的最後
作者提供了一些藝術學院學生的評論練習
具體地展演了前面幾個章節的論述..如何進行實用
甚至不吝於並置不同學生對單一作品的歧異觀點
好提供讀者多元的思辯

大致上來說..這本書的研讀規模可大可小
小規模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從頭啃到尾
大規模地甚至能當作攝影索引 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起碼能啃兩個月
說它是大補帖絕不為過
在此推薦給各位~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作者:施威銘研究室著
出版社:旗標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9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4423927
裝訂:平裝

手邊還有一堆書籤文欠著沒寫...
一方面有的書還剩一點沒啃完
另一方面我有先來後到的強迫症
剛好在BBS上發了一篇簡單的入門書書籤
先轉過來擋一擋好了~ XD

話說台灣連鎖書店上的攝影書籍區...
常年盤據著一脫拉庫比美原廠說明書的的器材調教書籍
新手常常陷溺在追逐器材中 過度重視器材操作技巧
倒不是說台灣缺乏更深入探討攝影的閱讀資源
只是印刷精美圖多字少重點歸結免思考的器材操作書畢竟吸引人多了(又便宜)
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夠看完 然後心滿意足地背著相機出門拍照去
順道還繞去相機街..帶幾顆書中出現過成像似乎很毒的鏡頭回家~
就這樣過了許多日子..還是拍不出理想的感覺...

我常常在想到底有沒有一些處在過渡階段的書籍...
用很淺顯的方式教導新手怎麼去觀察..
閱讀的門檻夠低..圖多又便宜...到處買得到...
不用那種step by step的速食限制學習者的思考空間...
放更多的比重在問題背後的問題上~

過去類似這些目標的書籍推薦..首推"拍照前先學會看"...
這本書書名下得棒極了~ 可惜內容比我預料的淺...
告訴了攝影者.."這樣看很不錯吧"~
沒說這"看"當中有多少種細微的觀察~
放在"構圖"的比重過重.."觀察"的比重太少
實在也沒啥可嫌的~ 以類似定位與鋪貨量的書籍來看..
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者

題外話結束~
在構圖之前..別忘了攝影可是光影的呈現...
光線觀察應該是基礎中的基礎
擅長這一點的人..可以輕易讓不起眼的器材有超水準演出
無論立體感..色彩還是影像氛圍.. 通通手到擒來~
可惜市面上棚燈閃燈操作的入門書籍一堆...
光線觀察卻經常附屬其中一小個章節 略嫌零碎
一直以來..入門的繁中光線觀察書籍..持續成為市場上的待補漏洞~
也因此我之前我在寫攝影討論時..特地將光線獨立寫成一篇

現在這個漏洞終於有人注意到了!!
前幾天我在書局看到旗標出版了一本"數位攝影的光與影 採光、測光與曝光"
10月份才上市的新書~
醜話說在前頭..後面有些章節是蠻芭樂的....
感覺想談些深入的東西..又怕新手畏懼觀看...結果就是不倫不類...
例如談光線的情感..這部份翻翻就好~ Orz

撇開某幾個特定的部份...
這本書談到了不同測光系統差異..如何測光..如何看色階分布圖...
到光質..光線方向.. 光影的運用...簡單的Zone System...
以至於光線相關的表現技法(這部份倒是很市場導向..)
比起"拍照前先學會看"..
"數位攝影的光與影"這本入門書在完整性..基本的深度以及較低的閱讀門檻這幾方面..
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平衡~ 範例照又多看起來又爽(比起理論書籍)

在此推薦給攝影學習者~
熟讀之後..相信大家都能體認到..所謂的"毒照"通常有九成導因於光線..
大概只有一成導因於器材~

重點是在構圖的結構掌握之外..又多了一些表達的工具~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森山大道/遠野物語
光文社 (2007/4/12)
ISBN-10: 4334742394
ISBN-13: 978-4334742393
森山大道個人網站

前篇談到了細江英公
自然不能遺忘在其之後..風格上有所延續的森山大道
我在該篇也有提到...當初其實是為了買森山大道的這本"遠野物語"..
才因緣際會地收了細江英公的"球體寫真二元論"

森山大道原本是平面設計出身
因為和初戀情人分手..面對情緒上的重大壓力...
轉而投入攝影的懷抱..進入攝影事務所擔任助手
1961年時受到由細江英公..東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組成之攝影團體"VIVO"所吸引...
前往東京意圖投靠該團體
不料在他抵達前該團體已解散
幸而細江英公收留他擔任自己的助手..
森山大道自述此時期對其暗房技藝影響頗深
1969年森山大道開始在"挑釁(Provoke)"雜誌中嶄露頭角..
強烈的的模糊..歪斜..脫焦..高反差..粗粒子..逐漸成為其風格的招牌標記
成為與荒木經維齊名的日本攝影名家

接觸日本攝影之後..我就一直很想看看森山大道的作品...
然而攝影集的價格並不便宜
最早我在GR DigitalBOX這本攝影合集中...
第一次接觸到森山大道以GRD拍攝的作品
但看起來未經後製處理的數位照片印刷出來之後...
並沒有我所聽說的...屬於森山大道的高反差視覺風格
後來聽說了這本"遠野物語"的文集相當便宜..印刷卻不馬虎
就在誠品預訂了一本 才台幣235元

"遠野物語"原本是日本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撰寫的民俗物語
故事中的河童..座敷童子..山男..雪女... 後來成為日本民俗文化的象徵
也讓故事發展中心的岩手縣遠野市聲名大噪

森山大道的"遠野物語"維持了一貫的高反差粗粒子視覺風格
卻又不像細江英公在"鎌鼬"的那種張狂
濃烈逼人的神秘氣息緩緩蔓延開來
整個落在暗部中的街道..濃密的樹叢..
現今遠野市的民俗生活被厚厚的陰影覆蓋
彷彿有些什麼在暗處蠢動著
對照之下頗有向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致敬之意味
照片中穿插的民俗活動與生活片段
沖淡了森山大道一貫視覺風格可能帶來的抑鬱感受
順利地轉化成神秘與對未知事物的崇敬

森山大道的作品構圖歪斜..塞滿了元素以至於看起來相當"喧鬧"(對一般人來說恐怕是雜亂)
他漫步在街頭不斷地按快門..接著回到暗房中思索這些影像帶給自己的意義
利用暗房技巧例如格放..完成屬於森山風格的影像
看待這種照片必須先了解其風格在成形之初即是對於當時日本主流的唯美攝影風格之反動
森山大道不把自己的創作當成藝術品..而是探索自己與生命之間聯繫的管道
因此他的照片幾乎違反了所有"好照片"的刻版標準
反而充滿了直接的..不經矯飾的..原始的..情緒激烈的感動

這本著作雖然是攝影文集
圖片卻非常豐富
印刷品質讓人讚賞(以該價位來說)
無奈似乎很容易缺貨 絕版前據說就難以尋得
再版之後台灣仍然很少見到
有興趣想接觸森山大道作品..卻又預算有限的朋友...
可以請書店代訂 大約三到四週可以到貨
推薦給各位~

對森山大道有興趣的人..也可以參考一下沈昭良對他的專訪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話說我也曾經想過要收一些歐美攝影師的攝影集
但是每每在書店晃了老半天
最後都還是收了日本攝影師的作品
其實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川內倫子之後
我在邱奕堅老師主講的"日本實文件攝影"講座中
聽他提起森山大道
讓我腦中浮現網友向森山大道致意的系列作
上網路書店搜尋了一下 發現他有一本小書相當便宜
叫做"遠野物語"
就跑去誠品找這本書 但賣完了

預訂遠野物語之後
我在日文館閒晃 發現了大大的"細江英公"四個字
這位仁兄就是森山大道初至東京時投靠的著名日本攝影家
隨後在細江英公底下擔任了三年的攝影助理
森山大道自陳在發想與暗房實務操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好奇心的驅使 我就收了這本球體寫真二元論
(至今還不懂書名是什麼意思....)

這本大致上來說是細江英公幾個知名作品的部分集合
包括替三島由紀夫拍攝的《薔薇刑》
與日本舞蹈家土方巽合作的《鎌鼬》
還有替舞蹈家大野一雄拍攝的《蝴蝶之夢》
專門模仿畫作和影像中人物的知名攝影家森村泰昌
其作品《薔薇刑の彼方》就曾經挪用過薔薇刑當中三島由紀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細江英公的作品有種乖誕..邪惡..詭異..著魔以及末世來臨的氛圍
尤以《薔薇刑》與《鎌鼬》為甚
以致於三島由紀夫本人看到這些照片都覺得震驚
“我被他鏡頭魔咒所誘騙進的世界是如此地超乎尋常,
是扭曲的、譏諷的、怪誕的、殘暴的,以及雜亂的。
然而,卻有一股明晰的抒情主義伏流,透過不可見的線管輕聲地喃喃低語。”
三島由紀夫這麼說。







虛幻的場景...硬調的光線...暗調的階調..狂放的肢體語言..
結合真實的人與虛幻
極富實驗藝術的精神
營造充滿靈鬼氛圍的意像,將舞蹈者化成動物或異性
顛覆他們在一般人心中的美麗英俊形象
觀看作品時冷冽的氣息一陣陣撲面而來
森山大道慣用的高反差..晃動以及暗調的陰鬱
似乎在細江英公的作品中隱見端倪

然而對比森山大道街拍中的入世
細江英公的作品大概可以說是出世的幻想曲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本攝影集其實應該是我第一本入手的攝影集
經過了這麼久才寫出這篇文章
不是因為我買了以後放在書架上裝飾
而是我買了之後一看再看 都沒有把握能寫心得

這本攝影集入手之後沒多久..我又入手了Cui Cui
相較於這本 Cui Cui當中的情緒顯得直接許多(雖然還是很內斂)

這本攝影集的內容就跟他的書名一樣玄妙...
"死亡這件事不就是小睡一會兒"
同學問我"小睡一會兒"是指發生得很快?..還是不太重要...?
就我看過的感覺..我認為應該是指"稀鬆平常"
我剛開始看的時候 根本不了解這些照片跟死亡有啥關聯
說不定現在仍然不甚清楚 XD
不過我慢慢感受到..川內嘗試將一些不安和緊迫的感覺表達出來
而且是透過一堆你習以為常的事物
一方面讓人有"死亡隨時會發生"的危機感..懷疑感
特別是猛然發現這些危機感隨時都暗藏在你週遭時..讓人不寒而慄
但是另一方面 那種危機感又被描寫得很淡很淡
沒有動作片裡的轟轟烈烈 也沒有鬼片裡的玄妙靈異 更沒有愛情片中的生離死別
彷彿是數到三就結束了

整本攝影集中大部分的照片 色調上一點都不冷冽
相反地可以說是相當溫暖
看完以後容易有一種激盪的不穩定感受
有點像是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天意難測..人生苦短
有時後又會覺得赴死這件事..好像可以為了很微不足道的理由..立刻下定決心
有時後又會突然感受到時間洪流的龐大 使得我們對生命時間的低感度面臨衝擊
觀看這本攝影集時 似乎能隱約感受到這種意念的反覆

有些朋友覺得這本攝影集是川內倫子的代表作
個人認為他在這本作品中對於意念藏匿得相當好
因此具有了能持續激盪的空間
相反來說 也很難捕捉到什麼明確的想法

所以這本攝影集無庸置疑地是本值得玩味的作品
但要寫心得的話..就永遠會是件難題了~ XD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