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籤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作者:幾米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0377
裝訂:平裝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幾米的大名
但可能就像很多人一樣 我以為他畫的是童書
我並不排斥童書 我還會跟笨呆呆李小魚討論我家(爸媽)堆積的那些
不過多少因為這個原因 我並沒有特別去注意幾米這個人

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了Discovery的台灣人物誌 剛好是專訪幾米那一集
談到了他的經歷..他怎樣從原本庸庸碌碌的設計人..
罹癌之後便得極端敏感..整個世界翻轉..
被暴漲的情緒推動著開始創作

節目中穿插了很多幾米的作品
看了之後覺得好感動..覺得這個人好屌..
在那些可愛動物..孩童角色 以及絢爛色彩的背後
藏著隱隱的寂寞..壓抑..疏離..悲傷..無奈..
透過繪本的方式去自我對話 自我治療
突然覺得他透過創作觀看自己的方式 與我好像
而他的對話方式敲動了世界上無數的觀眾
躍上了國際舞台 作品譯本遍及各國

看完那集節目 我衝去誠品書店想要收幾本
不過幾米的繪本產量相當驚人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抉擇
後來我就買了這本..類似創作自述的書

繪本的好處是..大部分人預設那是給小孩子看的
所以想像力有無限的發揮空間
拍照拍久了 有時候會覺得攝影的"此曾在"本質多少造成了一些想法的侷限
對於學廣告的人來說這一點讓人難以忍受~
我很喜歡他罹患癌症後創作的幾個陰鬱作品
那種藉由超現實的畫面與蔓延的想像力構築之劇情
來尋求現實中苦痛的抒發..逃離
讓我感到非常熟悉~

大學時我對於自己的敏感感到恐懼
慢慢就開始強迫自己強悍起來
幾米的敏感程度還遠在我之上
難道他都可以不悲傷不沮喪地面對自己的氾濫情緒嗎?
我猜是創作成了他的出口~
他的作品中有很細微卻又深沉 強烈卻又受到壓抑的情緒
許多人共通的情緒~

也許是孤單置身在大城市中的寂寞
也許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所有妥協與無奈
有共通的對無常的感嘆
有被愛的渴求 有對自我的探索
更有一種..無限累積的無奈導致的冷眼凝視
彷彿是大病的經歷讓他得以濃縮了一個人生的時間軸
洞悉那些難以窺見全貌的生命細節
原來我們都曾隱約感受到這些細節
原來這些失落一直潛藏在我們的血液裡..累積著..
只是缺乏了描述的語彙 這些感覺變成了一種看不穿的潛意識
原來我們忙到看不見自己的失落..直到被徹底吞噬
原來習慣讓我們麻痺 這種麻痺既保護了我們 也讓我們成為行尸走肉

幾米的作品就像是有人拍拍你的肩
然後你恍然大悟 接著靠在他的肩膀上大哭一場
但這一點也不讓你變得軟弱
相反地才更加堅強~
因為你愈來愈了解.. 你面對的是怎樣的自己~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作者/ 上本ひとし
出版社/ 日本カメラ社
商品語言/ 日文
裝訂/ 平裝
原幣定價/ JPY$3600.00

這位攝影師可能在下孤陋寡聞(或是中文難以翻譯 XD)
並沒有聽過他的大名
不過之前在誠品閒晃時 瞄到這本攝影集
名稱叫"空景"
看了封面那張 感覺跟我的風格有相通之處 相當喜歡
所以就手癢帶回家了~

上網找了一下 這位攝影師的華文資料少得可憐
日文我又看不懂... Orz
只知道這本攝影集 是在攝影師的母親重病到去世的期間拍攝的
然而就算不知道這樣的背景
相信看過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照片當中深沉的悲傷
崩解的鐵網..吊橋..
消逝在地平線..不知通向何處的道路..
暗沉的階調 扭曲的樹枝..
空下的座位..
彷彿身體極端地沉重
心中卻被徹底地掏空 精神在空中漂浮

很直接而強烈地失落感
與川內倫子在Cui Cui當中面對親人死亡的超脫相比
這本攝影集就像是壓抑著..不顧一切地嘶吼..的衝動
有一種強制埋到最深處的痛













因為這個攝影師的資料實在太難找了
所以翻拍了幾張放上來供參考~
有看過的朋友可以討論一下~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其實我看過的攝影集並不多
之前在photocritic版的一些論戰中
開始接觸到這個名字--川內倫子
看了一些討論之後 覺得這位攝影師似乎挺有趣的
加上自己也慢慢想要接觸一些日本攝影大師的作品
就到誠品翻了一下~

之前一直覺得日本人拍的東西看不太懂
就在板上詢問有沒有人可以分享一些心得
那時忘記看到誰說了一句話...
"如果你沒有嘗試自己分析一位攝影師, 你怎能說看過他的攝影集呢?"
當下覺得很有道理~
若是無法嘗試進入到該攝影師的脈絡當中
看攝影集終究只是一堆一閃即逝的氾濫影像
於是我就帶了一本攝影集回家

其實我買的第一本川內倫子攝影集並不是Cui Cui
而是綠光兄推薦的うたたね
那本我看了7.8次之後 才稍微領略一點點
心得還是改天再寫好了 XD

色調是川內倫子的招牌之一
某些人用"低色調 高能量"去形容
他的照片都是自己沖洗放相
看起來曝光稍微over 又非常柔和 色彩很淡
有時是一種淡淡的生活氛圍 不做作不刻意
有時是一種夢境般迷幻的感覺
有時又是一種幾近慘白的壓迫感

Cui Cui 是川內倫子13年的家族相簿
感覺上主軸聚焦在他爺椰奶奶
爺爺生前 到爺爺生病..去世 嫂嫂產下一子
從死亡到新生的輪迴~
相對於うたたね 我覺得Cui Cui比較容易懂
情感的傳達也比較直接~
只要過類似的喪親之痛的人 應該都會蠻有感觸的

川內倫子很喜歡穿插一些單純的景或物
有點類似電影中"空鏡(ambiance)"的功能
是一種情緒的延伸~
搭配左頁或右頁的事件時 就會讓情緒逐漸發酵
他用很長的篇幅 去把他的生活印象埋入觀者的記憶之中
然後在後半部一個一個引爆這些地雷
讓觀者受到情緒侵襲著~
整本的影像抽離了故事性 有一種若有似無的旁觀角度和距離感
但那種距離感不像是因為川內與爺爺奶奶的感情不好
而像是因為她們彼此的內斂個性
使得這種有距離的情感表達一點都不冷淡
隨著觀看的照片愈來愈多持續累積起來

關於川內倫子或是一些日本攝影師作品的幾個問題
我慢慢從一些討論中嘗試去自我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她們的構圖都這麼"不工整"
也就是一般人根本就覺得這是亂拍~
之前綠光在評論我的個展照片時 曾給我一個建議
說我的照片有些太過具象 讓觀者容易停留在表面 不易進入到意識
我搜尋一些相關討論時 在吳嘉寶話攝影
看到綠光兄有一段說得很好~

反光學品質相機比較能夠讓看的人透過這種影像
讓有限的影像語言轉換成無限的影像書寫文字
容易讓看的人看到關於夢境與情緒的東西。
但這樣的工具讓這樣的書寫方式變得太容易形成,變得太普遍,
變得讓常看影像的人感覺麻痺,
變得用反光學品質相機書寫的創作者沒有了個人的風格與觀點了...
而川內倫子讓我吃驚的是,
她能用一般人用來拍攝非常安穩寫實的6X6構圖與真實影像質感,
卻能讓觀看的人看到關於夢境與情緒的東西,
我想,這是她能那麼出眾的原因吧?

看完這段後 我除了看川內倫子"拍到"哪些東西之外...
也開始解讀他"刻意抽離"了哪些東西? 為什麼抽離?
我發現他的水平歪斜在角度上幾乎大同小異
很明顯是刻意營造的
那些照片如果水平穩定 很容易讓人放太多注意力在形體上
透過一點點的歪斜 明顯象徵物的抽離
觀者就會比較容易注意到他想要傳達的情緒
並且不論從結構..色彩..階調的運用來看
川內倫子的構圖都是很棒的~

他也很喜歡在一些原本可能是很普通的生活照
加入了大面積的留白 有些大到把主體壓縮在一個小角落
讓看的人覺得在那樣的生活照當中 還有很多"什麼東西"在裡面

第二個問題是
為什麼很多照片這麼瑣碎..不了解為何要拍?
我之前問過echo說..為什麼日系的攝影師像是荒木經維或是川內倫子等
都很喜歡這種連作方式
他告訴我...不是只有日本攝影師使用阿~
結果我偶然回去翻了"另一種影像敘事"
以前看的時候不太能抓住這本書的重點
看完川內倫子的攝影集 再回頭去看時...
發現這本書其實就提供了那種排列方式的解釋~
一般人的單張攝影作品 常常很注重象徵的運用
或是一些視覺趣味的重視
最明顯的像是關鍵瞬間..錯位..等等手法
這些影像有時顯得太過斷裂 太多經營
而無法讓觀者穿過影像本身 深入到一個記憶或事件
所以這些攝影師的作品 有點像是在模擬一種記憶提取的方式
仔細想想看 如果我今天請你回想"你的學生時代"
你會只回想到那些很有趣的..很有象徵的畫面嗎?
其實不見得~
還有更多畫面是那麼瑣碎..但卻跟前後記憶有著某種觸發關聯的作用
這些照片的作用就是醬
川內倫子利用這種方法 把他自己的生活印象埋入觀者的記憶中
當事件發生時..我們就彷彿透過鏡頭感受到他本身的情緒


看完他兩本攝影集
雖然不能說很懂~
可是感覺到川內倫子對於自己的感覺"誠實地可怕"
彷彿撥開了層層的既有知識結構 直接地與自己感對話
看完之後覺得其他人拍的言情照片
都有那麼一點的矯情在裡面
不過要拋棄那些既有知識
同時維持像川內倫子那麼好的畫面品質與驚人的構圖
看來也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做到的~
要寫一篇關於他的攝影集的心得..
恐怕也一直是讓人心虛的事....
因為看愈多次, 不同心境下看, 都會一直領略到一些東西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若是從RICOH推出一代GRD時就一直關注的朋友
應該知道RICOH當時採用的一種行銷手法
就是在GRBlog
刊登了由十位日本知名攝影師使用GRD拍攝的照片
(我認為這種手法成功地讓GRD打入pro用戶的市場並與某種攝影風格連結起來)
並且在隨後..這些作品被集結成攝影集販售..
也就是我所要介紹的這本GR Digital BOX

雖然我在擁有GRD之初就見過這本書
可是覺得買一本宣揚某器材的書好像買"D80完全解析"這種書一樣芭樂
後來之所以入手 可說完全不是因為GRD
而是開始想接觸一些日本攝影師的作品...
相較於那些薄薄一本動輒上千元的攝影集
這本涵括了森山大道..田中長德..HANA..東儀秀樹..當麻妙..等知名攝影師的BOX
可說是非常便宜了 XDDD

由於在這之前幾乎完全沒有接觸日本攝影師的作品
印象中只看過一位日記式攝影師 森友治 的作品
所以很多照片老實說看不是很懂
不過海原修平拍的"過渡的上海"算是立刻就吸引我目光的作品
因為我在2006年去北京的時候...
也強烈感受到北京這個城市處在一個過渡期間的矛盾與衝突之中
我那時也曾想過要拍攝出北京的文化交雜..新舊衝突等內涵
可惜作為一個觀光客..我的觀察實在不夠深入~
這一方面.. 海原修平的描寫就比我犀利許多
另外比較搶眼的我認為是東儀秀樹所拍的"Tokyo2005"
裡面常常出現很誇張的結構.. 又具有濃厚的科技感
當麻妙的作品有種很舒服的氛圍..
像是一個在城市工作幾年重新回到鄉下的人..那種釋放壓力的感受
這本書的購買重點..我想無法迴避的..是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在這本之中的作品.. 我感受不出太多東西
我想一部分原因是篇幅有限
無法像其他的攝影集那樣展現完整的節奏
那麼很多感覺就變得更加隱晦
但是有兩張照片 左頁是成排的A片海報 右頁是成排的夾娃娃機
倒是讓我很直接地聯想到他對於女性物化的諷刺

這本攝影集大致上看有個特色
我覺得整體而言這些影像非常"真"
不是紀實攝影所談的"真實"
應該說是一種不矯揉作做的影像展現
沒有漂亮的毒照..誇張的色彩
反映出來的是屬於一個城市..或是一個人的本質

很可惜的是這本書網路上似乎沒有很多人討論
就稍微談一下自己的心得~
書中的照片跟GR Blog上所列的有些出入
但是在選購前可以先參考這些攝影師刊在GR Blog上的作品風格
再決定是否有購入的必要~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攝影藝術簡史

作者:鄭意萱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034496
裝訂:平裝


這本書算是目前各大書局比較"容易買到"
而且是繁體中文
也寫得還算完整的攝影史書籍
雖然大爛兄覺得這本書的脈絡有點零散
不過看在僅此一本 又相當精簡的份上
倒是可以翻一翻建立一些初步的了解

之前在論壇上曾經有網友問到說...
到底為什麼要閱讀攝影史..或藝術史? 有啥好處?
我覺得這就像寫論文要作"文獻探討"一樣~
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想對於我們這種攝影學習者來說..
接觸攝影史可以讓我們明瞭過去的人作過哪些嘗試
這可以帶給我們一些靈感
並且透過對典範轉移與歷史發展的觀察
我們可以對攝影藝術的本質有更多體會
也能擴充對於攝影藝術表達範圍之理解
提供觀者在解讀作品時所需的歷史脈絡
有些觀點在歷經新科技等革命之後, 也許能被重新詮釋~
或是與其他觀點融合發揮~
而像是文字與圖像的關係這類問題, 其實過去都有許多人探討過了
了解過去的相關論點, 能避免自我思考的侷限~

對於在線的攝影創作者或許更形重要
因為了解攝影史才能了解當代藝術的潮流
藉以發展出自我創作在藝術市場中的定位

我一直都是個懶人
這本書蠻適合我這種懶人拿來當作起頭的~ XD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作者:柯錫杰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867059506
裝訂:平裝


以這本書的熱賣程度 我相信不少人都看過
也有不少人在部落格..論壇發表過心得
這本書在我手邊已經有一兩年了
不過一直沒有把感想整理出來~
最近開始想整理一些看書的心得
總覺得不能不先從這本書開始
不論我現在覺得這本書如何...
這本書的確是帶給我相當大的影響~
看完這本書的那段時期..
我不斷地拍著色塊與極簡的結構
有時候同學會開玩笑地說..柯錫杰是我師父 XD
but anyway~ 我不認為影響僅止於此就是

我從書中獲得幾個很重要的觀念..
像是看圖..柯老說"拍兩百張, 看兩千次"
雖然我一直都會重覆地看自己拍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種自戀...)
也知道不同心境下看的感覺會改變
但是看到柯老這麼說的時候 我才開始有意識地去進行這件事
他也說"在選照片的時候, 你才感覺到與他人的不同"
結果我從這樣與自己作品的對話當中 學到了很多東西
某張照片也許一開始自己覺得很喜歡..太棒了~!!
看了幾次之後 缺點會慢慢浮現出來
再看更多次之後 那缺點就像沙鍋一樣大
這時自己就進化了~

學攝影學到開始拍出一些成果時
我跟很多人一樣 到論壇去貼作品
論壇都有大小首頁的精選
有時候自己也會對此患得患失
不過看到柯錫杰說"我不要當象牙塔裡的國王, 在開闊的天地間當個海綿, 樂意之至"
也慢慢覺得..有那麼多人可以讓我學習 這是一件多棒的事

柯老的作品相當簡潔 沒有什麼多餘的元素
可是常常又超越真實..有一種難以言諭的想像空間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等待維納斯"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我之前還為了看這張用轉染法沖洗的作品,原始色調有多迷人
跑去交大看他的展
"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種框, 用心體會就是一種寬"
看了柯老的作品之後 我才開始注意到作品中的想像或思考空間
現在覺得這其實就是決定一張照片藝術性高低的關鍵之一
沒有思考空間的作品 看的當下覺得很漂亮 然後就沒有了
多看幾次之後就覺得索然無謂 看完腦海也不會一直浮現那張影像
而一張好的作品 即使看的當下不見得有很強烈的感覺
仔細玩味之後 卻慢慢發酵 盤旋在腦海 觸發許多想法
體認到這一點之後 我就開始習慣花較長的時間去觀看一張照片 反覆思考
自己拍的照片 只要有一丁點覺得無法釐清的想法 我就會留下那張照片
然後不斷地回頭去看~
有些照片到最後完全失去了任何想法 我就會刪掉
可是有些照片 在經過幾個月之後 我才發現那未釐清的部分,藏著多麼深沉的興味

柯老有一句話很喜歡..
他說有一位年輕朋友帶著自己的照片去給他看
他看了之後告訴他...
"你的照片很漂亮, 太漂亮了, 以致於看不到攝影者的心"
我那時驚覺到.. 如果我拍的東西跟別人都一樣
就算拍得再怎麼漂亮 我來拍跟別人拍有何差異
那麼我只是一位"快門操作員" 失去了自我的獨特價值
於是我學會觀察自己的生活週遭 記錄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要追求的不是"好照片" 而是"我的照片"
當所有條件到齊時 那自然會成為"好照片"
2006年底我在挑選自選集的時候
誤打誤撞發現情緒在影像當中洩漏出來
自此之後 我就開始觀察自我或潛意識如何顯露在我的影像當中~
發現的當下 真的會有一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

不過整本書我想最重要的部分..
在於柯老那種藝術家的心胸
他像個孩子一樣用好奇心不斷地觀察這個世界
不斷期待著所有事物..各種生活經歷對自己的刺激
我相當崇拜這樣的豁達
這也與我在廣告系學習創意的時候 許多老師的教導相符
雖然我很難改變自己習於安逸的個性
可是在觀念上 我儘可能地讓自己隨時準備改變..
對改變抱持寬容的態度
對作品也不會急著斷定 總是留下許多可能性
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寬度"吧~

即使書中的很多作品 我現在看來並沒有"那麼好"..
最出色的我想還是那幾張極簡..抽象風格的作品
但這本書仍然很適合留在手邊
隨著自己觀念的轉變 人生經歷的累積 從書中獲得的東西也不同~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作者/ 蔣載榮
出版社/ 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202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我很久之前就一直很想要讀這本書 但又怕看不懂
一直到去年才入手這本書
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對心理學還蠻有興趣的
即使在論文告急之時 還是花了點時間概略地看完

老實說 我真的太喜歡這本書了!!!!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個部份是講解視覺心理的基礎 也就是視覺原理以及生理系統
第二個部份就開始講到知覺 也就是"看"了之後的判斷
第三個部份是完形心理學的概念以及攝影上的應用

因為是概略翻過 所以僅就我領略到的去提
文中提到了視覺的構成與錯覺..盲點等等
看完之後 就能領略大多數的視覺遊戲
另外完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概念 就在於"視覺場"
在視覺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彼此作用 因為某種形式而彼此共鳴
不是互相吸引 就是互相排斥
種種元素交互作用 才會1+1>2 強化整張影像的張力
就像蔣老師說的...
"要評斷一位畫家或攝影家的視覺表現水準,並不能只考量其技術與美學的表現而已,
還要審視他對存在於視覺場內個元素間關係的敏感度是否夠高而定"

然而視覺場中的各個元素 要如何產生作用 並凸顯主題
書中提到了幾種方法
包括了封閉性..連續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命運..視覺偽裝以及異質同形
在觀看的時候 會一直聯想到過去看過的藝術作品
看完書之後 就能了解許多基本構圖原則的由來
為什麼要破格..為什麼用框景 而且....
很多以前莫名喜歡的作品 逐漸了解到原因
過去覺得明明違反基本構圖原則 卻出奇舒服的作品 也能知道為什麼
也許這本書對拍攝的影響不會立即反映出來
但我認為對於觀看的敏感度會有立即的反應
蔣載榮自述跟隨完形心理大師學習的時期 讓自己作品脫胎換骨
我相信絕不誇大
在此推薦給各位~~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作者:謝明錩/著
出版社:爾雅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2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576393868
裝訂:平裝

之前與PTT版友的一些交流 讓我領略到...
攝影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兩者

一個來自於影像本身訴說的意涵以及故事性
另一個來自於純然的美感

在台灣或許由於紀實攝影本來就引領風潮
所以往往比較注重影像本身的故事性
沙龍攝影雖然好像比較注重視覺的美感
可是常常流於"被攝者的美"而非"影像的美"
或是一些表層美感的操作
柯錫杰某些作品就比較像是讓攝影走回繪畫性
操作色彩與幾何的構成
為了讓自己對美感運用的理解更廣
原本想要回頭念藝術史 但是感覺有點事倍功半..
後來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名芭樂的書...看懂世界名畫
雖然作者是以"看懂"為前提去撰寫
不過藝術欣賞本來就牽涉到歷史脈絡
所以他在文中也很精簡地描述了各派的發展脈絡
承襲了什麼 創新了什麼
看完之後對於西洋繪畫的發展方向很快就能有初步的概念

看到完之後...
覺得裡面提到了一些原則我覺得是蠻好用的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統一中有變化"..
統一可能是筆觸..色調..明度..彩度..結構..或是任何表現方式上的一致
在這之中利用其中一項或少數幾項變化來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即使從古典畫派到野獸派..立體派..甚至是抽象派
這個原則的適用範圍非常大 在攝影中其實也蠻常見的

此外帶給我比較大的啟發 是"色彩的對話方式"
畫面中的色彩怎樣安排主從..怎樣讓主副色調對話 而非各說各話
怎樣利用明度跟彩度的搭配 讓多種色彩能夠融合並凸顯主題
尤其不同明度的色彩運用方式 是以往我比較忽略的
還有裡面提到幾個流派對"空間"詮釋方法的不同
也是在攝影創作時可以思考的方向

對相當忙碌而沒有時間從頭學習西洋藝術史的朋友來說
我覺得這本書是相當簡單扼要 能讓人快速抓住重點的好書
推薦一下~~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