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 黛安.艾克曼
譯者 / 莊安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出版
日期 / 2007/05/28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進到觀光體系服役之後..
我曾經買一本從社會學角度的觀點探討觀光的書來看
書林出版的"觀光客的凝視"
依稀記得當中提到現代傳播媒體塑造的「擬像」(simulacre)..
也就是電視節目上..風景明信片等等現實環境的複製品...
主導了觀光客對於觀光景點的凝視角度
觀光客到了當地.. 順著旅遊書籍或電視節目的介紹去了解那個地方...
然後拿出相機在常出現於媒體上的著名地點拍攝模仿明信片的照片
沒有出現在媒體上的地方..人..事物.. 彷彿不存在似的
擬像一如布希亞所言: 「遮蓋了壯麗的真實,並異質它的本體」

慢慢我發現其實現代人在各方面都遭遇類似的情況...
米勒的繪畫來台展出時.. 我跟著鄉民跑去湊熱鬧
發現那些畫一如我在書上..電視上..網路上所看到的...
是多了肌理的立體感..不過人山人海的情況下..並沒有給我更豐富的什麼感覺
突然覺得有點悲哀...
現代人雖然比以前更懂得消費感官享受..也比以前有更多感官享受的選擇...
諷刺的是這些媒體製造的擬像卻正在麻痺我們的感官..定型化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李旭彬(bang504)曾經在PTT的照片批評版發過一篇文章--
[心得] 以創作主導的攝影教育
以下節錄一小段我蠻認同的話:
我們的教育體系太過於大腦先行,
對於感官跟知覺又過於壓抑.
常常造成大部分剛起步的創作者一味的執著於意義與符號的操作.
過度理性的藝術作品, 在台灣的藝術環境下不斷的上演著政治正確的戲碼.
我們藝術學院的學生著迷的是用手還是用感官還是用腦?
這個問題, 當過老師的都應該有深刻的感觸...

慢慢我開始更細膩地審視我的感官知覺
有時候我會嘗試跳脫出習慣來重新看待感受
可是我仍然希望能夠更加了解自我的感官

後來我在書店看到了黛安.艾克曼寫的這本"感官之旅: 感知的詩學"
這本書雖然掛了"詩學"這樣的名詞...
不過我覺得科普的比例蠻重的
作者從六種感官個別探討: 嗅覺,觸覺,味覺,聽覺,視覺,共感覺(Synesthesia)
他有時談該種感官的知覺原理...有時談特殊的感官經驗...
有時談感官經驗在文學..音樂與其他藝術創作中有怎樣的獨特呈現
我覺得最特別的是他提到了喪失特定感官是什麼樣的情況

拿破崙曾告訴約瑟芬,在他們見面前兩週不要沐浴,好讓他盡情享受她天然的氣味...
當我們憂鬱、沮喪,或是任何需要撫慰的時刻,我們就想食用巧克力
英國浪漫詩人如此歌頌,聽得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聽不到的更美...
人類靈魂在這世界上所能做的最偉大的事就是看
但看的行為甚至可以不需要用到眼睛,如果我們有意,也可以見到想像中的事物

有些東西我們太習慣其存在時..反而會忽略它..任其沉睡
這本書給讀者一個機會.. 重新檢視自己的感官...
重新發現自己週遭的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