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好看了大爛兄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攝影眼
覺得這個名詞相當有趣
不同於大爛兄以"預視"能力作為論述主軸
我想要以別的層面來談談我所認知的攝影眼
也就是"看到"與"看見"的差異

其實我們的眼睛每天都暴露在大量的外在刺激當中
如果每一種視覺的接收都當作一種資訊去解讀
那麼就很容易造成資訊過載的情況
所以人們似乎總是會以某些預定的目標去作視覺刺激的理解
超出目標的東西則會"視而不見"
例如一個趕火車的人可能只會看到火車時刻表
卻沒看見行進路線可能會撞到的路人

仔細想想每一天的開始到結束 你的眼睛作了怎樣的視覺搜尋?
早上一起來先看鬧鐘 然後是牙刷..早餐..手錶..服裝..鑰匙..悠遊卡..公車..辦公室的門..電腦
習慣之後其實大部分被選擇的視覺暴露都是固定的 有模式可循
導致了生活當中的其他細節被我們"看到" 卻不見得有"看見"
講求效率的攝影者搞不好還更狹隘 當他們存在著拍攝動機時
說不定只會搜尋著天空(有沒有大景)..地標..美女..小孩以及認定的弱勢者這些"被教育"出的標的

我認知的攝影眼 除了過人的觀察力之外
我想更重要的..那是一種態度
即是對於"觀看"這個行動 不抱持預設目的
或者是..抱持著較特殊的..也可能是範圍較廣的目的
簡單來說就是期待著任何不預期形式的美感經驗
有攝影眼的人 儘可能不讓自己的觀看行為受到習慣和刻板印象的阻撓
因為同一個角落 在不同的時間點還是有可能產生不同面貌
這種人對週遭環境懷有最大的新奇感以及好奇心
隨時期待著那個他所習慣的角落產生驚奇的可能
所以才能看到其他人能"看到"卻無法"看見"的細節
當觀眾看到其捕捉的畫面之後 自然會驚嘆"你有攝影眼~!!"

另一種能力我認為是對自我感受剖析以及視覺化的能力
當我們看到一幅很有感覺的畫面時
一般人可能只會覺得...恩很有感覺...然後就停止了
不太會去探究"為什麼?".."到底是什麼感覺?"
一個有攝影眼的人會深入挖掘自我感覺的一分一毫
然後發現每一個挑動情緒的張力集中點 與其挑動情緒的方式
甚至是每個張力點的配合模式...
假設我們要捕捉一個女人的性感
許多攝影者可能會拍攝裸露的軀體..挑逗的神情...這些表層容易察覺的特徵
只要"看到"就會有反應
有攝影眼的拍攝者卻可能在某種光線下捕捉了不經意露出的潔白後頸..撩撥流海的指尖
唯有對自我感受深入剖析的人 才能發現這些一般人有感覺卻不見得能察覺的特徵
所以當他們捕捉的畫面以我們無法理解的方式刺激著神經的時候
我們也會驚呼"你有攝影眼~!!"

我認為這種觀點 能夠解釋那些不太有技巧
卻依然能拍出動人照片的拍攝者 所倚賴的觀看能力
不過"攝影眼"似乎還是個蠻空泛的討論用語
試圖定義的目的...
應該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更容易地培養出那種特殊的觀看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