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剛趕完論文口試本
到住處附近把GR1v的底片殺完
結果就發現了一條有趣的小巷道
於是我拿出了GRD拍下了這兩張照片

 



結果煙囪的主人 也是一旁的餐廳老闆
跟幾戶鄰居 很緊張地靠過來...
"先生~ 請問你在拍什麼?" 鄰居問到
"我只是在拍煙囪阿" 我笑了笑
"這煙囪有什麼嗎?"
"恩 我只是覺得很有趣~" 我心裡有點譜了
"喔~ 那..請問你是哪個單位的阿~?" 鄰居看來很擔心
因為我之前曾經在苗栗遇過類似的事情 所以我表明自己只是學生
"我們這個已經有給消防局檢查過了啦~ 都是合格的" 老闆似乎還是有點不安

到底這有什麼好拍的呢?
其實我只是覺得這畫面很美罷了
我想到一句英文的俚語:
"The simple things are always hard." (簡單的事總是難做到)
這句話很妙 因為simple跟easy都可以解釋為"簡單"的意思
但是easy是hard的相反詞 simple卻不見得
這句話有點在戳破一般人對simple以及easy的認知(simple的事總是easy)

很類似地~
"漂亮"的相對詞是"醜的"
但"醜"是"美"的相對嗎? 不見得~

知名藝術家羅丹在"羅丹藝術論"當中有一些描述很棒~
『群眾們以為他們在現實中認為醜的東西不是藝術的材料,他們想禁止我們表現自然中使他們不快的現象。』

『在現實中,人們認為醜的東西,是變形的、破相的、不健全的、引起病的、瘸弱的、痛苦感覺的、
不規則的、有違反健康與有力原則的;故駝背是醜的、跛足是醜的、衣衫襤褸是醜的、不道德的人格是醜的、
有害社會的罪人囚犯、亂臣賊子是醜的。』

『藝術認為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

『特性是任何自然景色中最強烈的『真實性』:美或醜的,也即所謂"雙重性的真實",因為外表的真,
傳達內心的真。人的面容臉色,舉止動作,及天空的色調,與天際的線條,都是表現心靈、思緒與思想的。』

『在自然中被認為醜的事物,較之被認為美的事物,呈露著更多的特性,一個病態的緊張面容,
一個罪人的侷促情態,或是破相,或是蒙垢的臉上,比正常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顯現他內在的真。』

『藝術所認為醜的,只有絕無品格的事物,也就是既無外表真,更無內心真的東西。』


所以漂亮的事物不見得美
醜陋的事物不見得不美
我只是在追逐著有特性的事物

美感經驗是可以擴充的
若是我們已經先畫好了楚河漢界
把醜陋的事物歸在"不美"的那一半
那我們就無法體會藝術創作者作品中的"美"
而只能把這些作品成為藝術的原因...
歸結為"有爭議性".."有話題性"..等原因
美感並不是一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而是要靠我們自己去擴充..去累積..去刺激..去挖掘..

就像PTT上某人說得好...
這些知名的攝影師 在一幅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 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在攝影

很多人拿著"美感"當作排斥接觸攝影理論的擋箭牌
可是捫心自問..
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與心力在用心體會生活的一分一吋
我們有沒有聽不同類型的音樂..看不同的電影..閱讀不同的小說..
吃不同的美食..愛不同的人(爆)..甚至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美感是一種生活的累積.. 不是卯起來或是靠意志就會提升的
更不是時間久了就會增加 而需要不斷注入新血

了解這一點之後..
就會對用"攝影年資"來判斷創作實力的方法感到不以為然~ 顆顆


關於美的了解 不是只能從單一層面
有興趣的人 可以先看看蔣勳的書
或是找一些與美學有關的書參考~
我不敢說自己很了解美感 我只是嘗試丟出一個起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