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消費級數位相機的菜鳥..鏡頭大廠Sigma...
在市場上投入了一個震撼彈....
一台將APS-C數位單眼尺寸的感光元件塞進輕薄機身的DC
立即吸引了各方關注
較大的感光元件能夠降低畫素密度以改善高感光度時的雜訊抑制
並且在同視角下比一般DC擁有更淺的景深(較佳的背景虛化能力)
缺點是似乎增加了鏡頭設計的限制.. 使得DP1推出時並非眾所期待的28mm/F2.8...
最大光圈縮小到了F4
然而當時Ricoh GRDigital已經替專業隨身機定下典範
DP1過高的售價.. 稍嫌笨重的體積.. 略小的光圈..
不夠高的感光度(最高至iso800).. 石器時代的操控與人機介面...
難免給人雷聲大雨點小的遺憾

等待了兩年.. Sigma DP2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次戰況更加激烈..市場上已經有了規格超變態的Panasonic LX3
Canon第一台連同超廣角..防手震以及新影像處理器全部到齊的G10
還有操控性與攜帶性依然豎立標竿的Ricoh GRD2
這次DP2雖然將最大光圈拉至F2.8.. 等效焦段卻變成了40mm..
一下從DP1接班人的身分轉為不同定位的機子
因此DP2的規格公佈之後..我便牙一咬購入了DP1

考慮購入DP1之前.. 我已經使用Ricoh GRD.. Ricoh GR1v.. Contax T3..
這種一數位兩底片的組合隨身一陣子
不過拍攝底片的成本逐漸提高.. 讓我開始考慮全面數位化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創作工具穩定下來
既然習慣用數位的模式處理與管理照片.. 最後可能還是得走向全面數位器材來獲得作品的一致性
不至於在挑選系列作時一再面臨階調與色彩迥異的情況
而長期使用三台隨身機已經養成我用輕便相機創作的習慣
因此我希望這一點能維持下去.. 但同時在影像的品質上有所提升
目標確立之後.. 浮現的答案幾乎毫無選擇--DP1




事實上我前天才拿到這台相機.. 就已經忍不住要上來幹譙它的種種了...
不過在這之前先來看看DP1為何會在器材論壇引起熱烈討論..
最主要的賣點就是這顆感光元件--Foveon X3


這顆感光元件為人稱道的並不只是APS-C的大尺寸
最重要的是有異於常見數位相機的馬賽克式感光元件..採取了三層式的感光


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到右邊是常見的馬賽克感光元件
每個單位只能感應RGB三原色的其中之一.. 並以四個一組的RGGB模式組織起來
透過相鄰的色彩資訊演算出色彩
這樣"計算"出來的色彩可以預見.. 容易產生色階不連續的問題
上圖左邊則是Foveon X3採取的三層式感光 一個單位同時可紀錄RGB三色光的資訊
不僅能獲得較接近類比的連續階調 也能夠達到頗為驚人的細節描寫能力
這有點像噴墨印表機跟電腦螢幕的差異
噴墨印表機使用的是墨點.. 又沒有調色盤這種東西.. 所以要噴出紫色的時候..
必須在極小的範圍內依預設比例噴出許多紅色的點摻雜許多藍色的點
我們肉眼看起來就會變成紫色
所以通常需要300dpi以上才能表現出極佳的畫質
而電腦螢幕因為是使用光 能夠在同一個點同時打出紅光與藍光去混色
只要72~96 dpi (正確來說是ppi)就能夠達到極佳的畫質

不過作過功課之後我發現Sigma官方將Foveon X3的單層四百多萬畫素乘以3層
得到了1400萬畫素的規格感到不以為然
因為實際感光的仍然只有400萬個單位的資訊
照理說這種感光方式應只能確定在四百萬畫素時細節描寫能力超越馬賽克感光元件甚多
但是能不能超越到三倍呢? 個人認為是很難這麼推算的
並且更弔軌的是Foveon X3要輸出到1400萬畫素還是必須要靠補插點演算
只是它不用依靠相機侷限的硬體運算能力 轉而在後製轉檔時使用電腦搭配專用程式運算
(正因如此DP1仍無法機身直出1400萬畫素的jpg檔案)
感覺上競爭的層次一但拉高到1400萬畫素的等級...
勝負的關鍵與其說在Foveon X3.. 不如說是在演算的差異上

明瞭這一點後 我就一直很想實際測試Foveon X3到底有多神
某些論壇的網友測試結果幾乎和Canon的全片幅單眼EOS 5D不相上下
有些更誇張的測試結果甚至直追數位機背
以下僅用我手邊有的幾台機子進行簡單的測試--Ricoh GRD.. Nikon D80+A16.. DP1

首先看看這三台相機拍攝我們管理站的照片
對焦點都是在中央樹根的部分
GRD與DP1的光圈都是F5.6.. D80的照片因為不同時間拍攝且沒有EXIF..已不可考..但不會大於F5.6
Ricoh GRD


Nikon D80 + Tamron 17-50mm


Sigma DP1


看起來沒什麼明顯差異
那麼來看看局部細節的部分
Ricoh GRD




Nikon D80 + Tamron 17-50mm


Sigma DP1


可以看得出來在樹幹的細節上DP1遙遙領先
雖然我無法得知DP1有無能耐挑戰數位機背.. 起碼可以證實它的確擁有1400萬畫素的實力

優點說完要進入到幹譙的部分了...
即便我在購買之前作了許多功課...
其常被提及的缺點包括開機慢..資料寫入慢..對焦慢.. 以及比沒有好一點點的LCD
我都預先作了心理建設
實際使用後我還是砲聲隆隆 我這次真的是敗給了這台相機...




首先購買DP1系列之前一定要搞清楚.. 這台相機的優勢完全建立在後製的演算上
所以DP1可以說是跟其自家軟體Sigma Photo Pro (SPP)不可分割
於是SPP的調校就顯得非常重要
網路上常常有人買了DP1之後認為畫質色彩連手機都不如..
有的人就是可以拍出富立體感且淡雅的色彩
相信我 這之間的差異除了採光技巧之外就在SPP的調校
以下我們來看看同一個RAW檔在調校前後的出圖差異

調校前


調校後


是不是不管在銳利度..色彩的立體感以及色彩準確度都差距甚遠呢?
所以建議DP1的主人們.. 除非你打算賣掉這台大牌的機王..
不然還是好好地調校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設定檔吧

儘管DP1跟SPP密不可分
SPP的操作介面卻跟DP1系出同門.. 一樣處於遠古時代...
載入圖庫的速度相當之慢..(v.2.5有比1.0改善一點)
auto計算解出來的色彩是我所見過所有解raw軟體中自動計算最差的 = ="
最好還是乖乖自己調校
機身無法載入曲線就算了竟然SPP也沒法調整曲線...
只有個高光區與暗部分開調整的項目勉強堪用(但調整的細膩度遠不及曲線)
常用的白平衡設定竟然獨立在下拉選單之中
而且不能同步預覽 只能執行設定之後才能看到套用結果
銳利度..曝光補償..飽和度..亮暗部等設定都可以儲存成一個設定檔用批次一次處理
但詭異的是白平衡設定卻不能一起儲存只能個別調整...
點進單一圖檔時程式會運算各項參數套用的結果 這得花一點時間
假若你今天比較沒耐性直接給他輸出jpeg...
輸出結果竟然不是未套用設定的原始色彩而是三個色板套色失敗的怪圖...
我看Sigma Photo Pro真應該改名為Sigma Photo element..




機身的問題更是誇張
我原本以為自動對焦再慢能慢到哪去..
沒想到不但對焦慢而且半按快對焦時LCD畫面會凝結住約一秒
無法持續觀察被攝者的變化
需要快速拍攝的場合最好還是用MF搭配泛焦拍攝
然後不知道是LCD取景畫面更新太慢還是怎樣...
拍攝動態物體時拖曳的鬼影容易讓拍攝者看不清楚...
LCD一如網友所建議.."只能拿來確認構圖" 其他像是曝光與色彩沒有一個可以信任
檢查曝光最好還是看色階分布比較準確
電池的續航力差到誇張.. 據說只能拍攝250張左右...
使用時盡量不要有事沒事去動設定或是看之前拍的照片..
否則真正要拍時電力大概就所剩無幾

有的網友形容這是一台"需要耐性的好機子"...
但我會認為這不只是需要耐性而已...
它的電子性能已經到會限縮拍攝題材的地步了(幸好我打算買來拍地景)
不知道DP1會先滿足我的需求 還是我會先受不了它的難搞...

以下附上僅有的一些照片
後續會再持續更新~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GRFC站長的評測

SigmaDP1官方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yen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